在太陽能電池技術領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被譽為下一代光伏技術的關鍵方向。然而傳統制備工藝依賴濕化學法,存在難以規模化、重復性差等問題,成為產業化的主要障礙。
在近日舉行的意大利PSCO & PEC 2025國際光伏會議上,德國ISFH研究所的科學家Verena Barnscheidt帶來了一項重大研究:她的團隊完全通過熱蒸發工藝制備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達到18.7%,整個過程中完全沒有使用濕化學工藝步驟。
Verena 的研究采用蒸鍍 EDAI?對鈣鈦礦/C60 界面進行鈍化,并與成熟的濕化學工藝進行對比。結果表明,蒸鍍法所制備的鈍化層性能與濕化學法相當,且更適用于工業化生產,展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MBRAUN蒸鍍系統的關鍵作用
每一項前沿科研突破的背后,都離不開尖端設備的堅實支撐。本研究涉及的所有沉積工藝均在MBRAUN蒸鍍系統中完成。該系統集高精度膜厚控制、多源共蒸能力以及與手套箱無縫集成等優勢于一體,為各類功能層的制備提供了理想平臺環境。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發實驗室?Salzmann/ISFH
ISFH的這項工作為我們清晰地勾勒出下一代太陽能電池技術的工業化藍圖。一條全干法、無溶劑、與現有真空技術兼容的制備路線,正展現出巨大的產業化潛力和吸引力。
隨著材料工藝的進一步優化和蒸鍍技術的不斷進步,效率更高、壽命更長、成本更低的“蒸”出來的太陽能電池,或許很快將從實驗室走向我們的屋頂,為全球能源轉型貢獻巨大的力量。
關于ISFH
哈梅林太陽能研究所(ISFH),致力于開發用于光伏和光熱利用的創新組件,重點關注各部件的物理機理研究及低成本制造工藝的開發。
研究所下設三個部門:
光伏部門涵蓋基礎材料研究,以及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生產工藝與工具的開發;
太陽能系統部門致力于為建筑和社區等分布式單元提供綜合性的電力和熱能供應解決方案;
ISFH校準與測試中心(CalTeC)則提供硅太陽能電池的獨立認證校準服務及太陽能吸收器的評估工作,是太陽能領域權威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其測試的電池效率被全球廣泛認可。